【资料图】
近段时间,人类探月之旅接连迎来新进展。8月5日,印度月球探测器“月船3号”进入月球轨道,如这次任务成功,印度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在月球表面实现着陆的国家。紧随其后,俄罗斯重启自1976年苏联时期以来中断47年的探月任务,发射“月球-25号”探测器。探月活动相继“上新”,也引发国际人士普遍关注:新一轮探月热潮开始了吗?
“地球是人类的摇篮,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。”从整个航天史的角度审视,每个国家的月球、火星乃至更远的行星探测计划,都是地球文明向外太空探索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,迈出的每一小步也都会构成人类前行的“一大步”。但值得警惕的是,在这漫漫征途中,总有一些非科学因素从中作梗。比如,有人酸葡萄心理作祟见不得别人好,硬要把别人的成功污蔑为“没有意义”,把自己的失败包装为“另一种成功”;有人面对开放合作的时代大势抱残守缺、故步自封,在航天领域动辄大搞科技霸凌、技术封锁,甚至别有用心地将他国联合研究污名化。种种狭隘之举,本是想为别人快速追赶设置障碍,实则也间接阻碍了自己。“阿尔忒弥斯”登月计划一再延期,NASA在各个项目上频繁“跳票”,就是反面例证。
从太空俯瞰地球,是完全看不到国界的,这未尝不是一种深刻隐喻。在浩渺宇宙面前,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。回顾历史,各国曾共同识别飞越地球的潜在危险小行星,积极共享数据共同参与火星探测任务。展望未来,随着宇宙探索进入更辽阔的疆域,越来越多国家加大深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,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如影随形,迫切需要人类团结一心、携手闯关。科技方面,动力能源理论科学和实践技术方面依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;生态方面,对于太空垃圾、空间碎片等的处理仍然没有一个合适合理的方法;社会方面,太空资源开发是否符合人类社会伦理要求……可以说,随着人类足迹向深空扩展,诸如此类的问题挑战势必层出不穷,难度也会呈指数级跃升。只有摒弃“吃独食”“搞排他”的狭隘观念,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,才能在漫漫征途上走得更远。
“我们要么拥抱宇宙,要么一无所有。”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,何去何从将直接影响所有地球人的未来。在这个问题上,要开放不要封闭,要合作不要对抗,要共赢不要独占,理应成为人类前行的基础共识。在这方面,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风范。中国空间站落成之后,明确表示愿意将其向全世界开放。探月计划中,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期望之一即是更多国家的加入,以共享科研成果。越来越多国家也被“开放、合作、共赢”的理念所圈粉,明确表示对月球探测的合作感到兴奋。
“明明如月,何时可掇?”从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环绕地球飞行算起,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足百年,距离“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”这一终极目标更是长途漫漫。但只要脚下的土地足够坚实,合作开放的理念足够坚定,终能支撑起望向遥远的灼热目光。
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范荣
流程编辑 马晓双